王大爷一直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血压稳定后就没再测血压。但去年冬天供暖以后,家里特别热,他在家里总感觉头晕,当时测血压发现比平时的血压水平低10mmHg左右,在户外则没有这种情况。同时,据王大爷自述,一到春夏交替时,他就总出现头晕、黑朦的情况。
(相关资料图)
因此,他来到门诊药物咨询室询问是不是应该减减降压药厄贝沙坦片的剂量了?关于王大爷的困惑,我们来一探究竟。
1
血压随温度变化现象
血压呈季节性变化,通常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即温度越高血压水平越低,温度越低血压水平越高。
类似的变化也会发生在“候鸟式生活”(北方居民到南方过冬,南方居民至北方避暑)的人群。
有研究表明夏季平均血压下降幅度约为5/3mmHg(收缩压/舒张压)[1]。还有试验表明每降低1℃,收缩压约升高0.5mmHg[2]。老年人、吸烟或饮酒人群的血压对季节变化更为敏感,消瘦人群的血压季节变化较肥胖者更大[3]。
2
血压随温度变化的原因
三大神经激素调节机制
人体血压调节主要涉及三大神经激素调节机制,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现有证据提示季节交替血压变化可能和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有关[2]。
环境温度
冬季人体皮肤血管会因环境温度较低而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夏季则由于周围环境的温度较高,皮肤血管明显扩张,致使血压降低。
排盐量
夏天出汗和排盐量增多也是导致血压下降的原因之一。
3
换季时如何做好血压管理
01
加强血压监测
了解血压的季节性变化幅度
高血压患者应在每年换季初期规律监测血压,尤其是气温大幅变化时,观察评估血压随外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情况。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已知血压水平随季节变化波动较大者,或合并高龄、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者,每年在夏季和冬季至少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及时了解昼夜血压波动情况。
“候鸟式生活”的高血压患者,在远途旅行前后数周内应注意增加血压测量频率,及时了解血压变化。
02
换季前
药物预防性调整策略
对于既往冬季降压困难、血压不达标的患者,或夏季血压过低、出现黑蒙或晕眩或产生血压相关肾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在夏季或冬季来临之前(3-5月,9-11月)遵医嘱提前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ACEI(普利类降压药)/ARB(沙坦类降压药)等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随季节或温度变化可能有显著的血压差异。服用这类药物在换季变温时更需及时关注血压,在医生指导下春转夏季时下调剂量、秋转冬季上调剂量[2]。
03
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症状
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排除影响血压波动的其他原因之后,冬季气温降低、出现血压大幅升高者,需遵医嘱上调药物剂量或调整药物种类,强化降压。冬季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夏季可能出现低血压症状。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如发现血压下降幅度较大,且伴有低血压症状,不建议自行停药,应遵医嘱停药或减药。
建议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免遗漏夜间血压升高情况,防止下调药物剂量造成夜间血压不达标。
综上所述,药师怀疑王大爷头晕是因为温度升高引起血压降低所导致的。
王大爷平日服用沙坦类的降压药控制血压,服用这类药物在换季时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药师建议王大爷每日早晚监测血压,记录头晕发生时间、当时血压水平及正在进行的活动,尽快前往心内科就诊,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昼夜波动情况,遵医嘱调整降压治疗方案。